中国造船厂的老板们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主力配资炒股。
30 万吨的超大型游轮报价 9 亿,下单要等到 2028 年;能装 18500 个标准箱的双燃料集装箱船开价 16 亿,排队得排到 2029 年。
过去三年,中国造船厂的订单堆成了山,船台 24 小时连轴转,产能普遍排到 4 年后 —— 现在下单,可能要等 3 年才开工,这排队时长比热门手机预售还夸张。
反观美国,2024 年民用船舶制造全球份额仅 0.1%,全年只造了 5 艘船,跟蒙古一个水平。
再往前看,2023年,中国造船产能2325万吨,美国才10万吨,差了232倍。
这些差距是特朗普也无法能够一时之间就完全改善的,因此想要在造船业上做出一些文章,对特朗普来说也是个难题。
为了遏制中国,美国想出了 "港口停靠费" 的狠招:凡是中国造的船,每停靠一次美国港口就收上百万美元。
这招比关税还狠,关税是一次性的,而停靠费重复征收,连其他国家的航运公司都被牵连。
可这看似霸道的手段,恰恰暴露了美国造船业的窘境 —— 这个曾经的 "造船霸主",早已把祖传手艺丢得一干二净。
全球造船业的霸权转移,藏着一部产业兴衰史。二战时美国造船业何等风光,造一艘自由轮平均只要 39 天,巅峰期全球份额超 90%。
但战后产能过剩,美国把多余的船低价甩卖,导致造船厂订单暴跌,纷纷关门。等全球海运需求回暖时,英国趁机接棒,靠着未被战火摧毁的船厂,1946-1955 年拿下全球 50% 的份额。
可英国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,造船业依赖劳动力成本的特性,让东亚国家接了棒。
日本率先崛起,靠着朝鲜战争后重建的钢铁业、政府补贴和二战留存的熟练工人,60 年代起稳居全球第一。
韩国则带着 "丧心病狂" 的狠劲追赶,哪怕初期钢铁产量几乎为零,也硬着头皮建起浦项制铁,再通过财阀集中力量打价格战,用 20 年时间反超日本。
韩国的秘诀很简单:反周期扩张(行业低迷时逆势扩产)、制造寡头(全国活跃船厂常年保持在 10 家左右,减少内耗)。
中国造船业的崛起,走的是一条厚积薄发的路。改革开放前,靠着六机部的统筹,积累了钢铁基础和技术工人;2000 年后借着加入 WTO 的东风,南北船拆分重组,激活了市场活力。
面对韩国在高端船型的垄断,中国靠 "全链共进" 破局:以沪东中华这样的大厂为链主,联合宝武集团等上游企业攻克关键技术。
比如 LNG 船用的殷瓦钢,曾被法国垄断,中国企业联合攻关后,成为全球第二个能生产的国家。
如今,中国在全球造船份额中占比超 50%,23 个主要船型里 12 个全球第一,连韩国引以为傲的 LNG 船,中国也实现了技术突破。
美国想重拾造船业,几乎是天方夜谭。从全球经验看,造船需要四大基础:钢铁先行、熟练工人、产业补贴、政策持续。
可美国钢铁成本高企,民用造船工人几乎断层,造军舰的工人又不愿转做利润微薄的民船;总统四年一换,政策难持续,更难形成韩国式的寡头协同。
别说重现二战时的辉煌,就算想达到中国的零头,都缺乏产业根基。
说到底,造船业的竞争,从来不是简单的产能比拼,而是产业链、人才、政策的综合较量。
中国造船业的意义,不止于订单和吨位,更在于让无数普通工人有了体面的工作 —— 从云南来的焊工大姐能月入 8000,船舶专业的毕业生不用挤破头考公。
这些具体的幸福,才是产业崛起最实在的注脚。
美国的制裁挡不住趋势主力配资炒股,毕竟,全球产业链的转移,从来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逆转的。
旗开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